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有什么歪门邪道的路子 > 新闻动态 > 马麟丢官后才知,害他的赝钞竟是亲侄马步芳印的,真是毒辣好手段
马麟丢官后才知,害他的赝钞竟是亲侄马步芳印的,真是毒辣好手段

发布日期:2025-04-13 15:28    点击次数:195

军阀乱战那会儿,各个军阀头目为了抢地盘夺大权,不光是战友、同窗、领导下属之间,就连亲戚家人之间动手开打的事儿也是常有的。就像四川军阀里的刘文辉和刘湘叔侄俩争高低,还有贵州军阀的王文华和刘显世这对甥舅也闹内讧。

刘文辉和刘湘这对叔侄还算手下留情,虽然打得挺凶,但都没往死里整。可王文华和他的舅舅刘显世就不一样了,那真的是要置对方于死地。王文华就是被舅舅派来的人给暗杀了,连他的妹夫何应钦也差点儿没了命。

但是,何应钦也算是倒霉后走了好运,他因此离开了黔军,加入了黄埔军校,就这样,他成了黄埔军校里仅次于第一人的重要人物。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只认权力是真的,跟权力比起来,亲情什么的都不值一提。

另外,在青海还有这么一对亲叔侄,他们俩虽然没有真的动刀动枪,但也差不了多少了。还好叔叔机灵,及早称病不干了,不然叔侄俩闹翻的事情很可能就真的发生了。

这对亲叔侄,就是马麟和马步芳,他们在西北称霸了二十多年,是青马的重要人物。

马步芳家族的崛起是从马海晏开始的。

清朝同治时候,陕西和甘肃那边老百姓闹事,马海晏也跟着马占鳌的队伍一起。到了1872年过年那会儿,他亲自带着300个不怕死的勇士,冲进了左宗棠带的湘军大营里,打赢了一仗。

出乎意料的是,打完这场仗后,马占鳌和马海晏竟然自己找上门来,要求左宗棠收编他们。

打赢了却要求和解,这事儿挺少见的,但也说明支持马占鳌的马海晏是个聪明人。他这样做,既能摆脱叛军的坏名声,又让清军不敢小瞧他们,真是好处都有。

不出所料,左宗棠非常高兴,就让马海晏当了马队的头儿(也就是骑兵营的营长)。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发生了大变故,马海晏带着他的队伍去救皇上,他们在平津这些地方和敌人打了好几场非常残酷的仗,结果有一百多位马家的年轻人牺牲在了战场上,而马海晏自己也在宣化因为过度劳累去世了。

听说,慈禧太后知道马海晏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就亲自赏赐了一对玉麒麟给马海晏的两个儿子,马麒和马麟,用来表扬他们。

按理说,马海晏带领的甘军打了大胜仗,战后理应留在京城。但《辛丑条约》一签,那些害怕甘军战斗力的外国人就提要求了,不让甘军待在京城。

于是,接了老爸军职的马麒,和弟弟马麟一起回到了他们在青海河州的老家。

1906年,马麒被提拔为花翎副将衔的循化营参将,负责管辖青海东边的化隆和循化这两个地方。

这次任命,对马步芳家族来说,是他们后来掌控青海的重要开端。

1912年,马麒被北洋看上了,当了青海镇的总兵,之后他官运亨通,陆续做了青海蒙番的宣慰使、甘海宁边的镇守使、青海的护军使,最后还当上了青海省的第三任省长。

马麒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马步青,二儿子叫马步芳,小儿子则是马步瀛。

马麒打算让长子马步青来接管自己的军职,而马步芳则从武职转为文职,想给家里改改风气。

说到三子马步瀛,他就像个被宠坏了的小孩,还是让他安安稳稳当个有钱人算了。

马麒做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他怕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有风险。

庚子事变时,马家有一百多号年轻人上了战场,结果都没能回来,这让马麒心里直打鼓。虽说家族里的年轻人都当兵吃粮,能一起沾光享福,但要是有个闪失,也是全都要跟着倒霉的。

为了家族的以后着想,马麒认为,让二儿子马步芳走做官的这条路更为妥当。

虽说人定胜天,但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马麒为了让马步芳走上文官的道路,真是费尽了心思和资源,可没想到,十年的努力,却因为马步青一次不经意的吹嘘,全给泡汤了。

那一年,快毕业的马步芳碰到了在宁海军里当营长的兄长马步青。他听哥哥眉飞色舞地聊着军营里的事儿,又瞧着哥哥骑马挥鞭、扬长而去后扬起的漫天黄土,马步芳心里豁然开朗。他立马去找老爹马麒,坚决地说要参军。

十年辛苦一下全没了,马麒心里难过却哭不出来,也没办法改变。想来,这都是老天爷注定的吧!

于是,17岁的马步芳踏上了从军的道路,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活。

在马麒的三个娃里,马步青是那种有胆量但没心眼的,马步瀛则是那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唯独马步芳,既能文又能武,样样都行。

所以,打从马步芳进军界那会儿起,他就进步飞快,没多久就成了青海年轻军官里的头号人物。到了1931年1月,马步芳已经当上了新编第九师的师长。

但没过多久,马步芳的地位就遭到了马步英的威胁。

马步英是马海晏兄弟中马海渊的孙子,他一直对马步芳不顺眼。但无奈马麒、马麟,还有马步青和马步芳这几兄弟,实际上已经把甘肃和青海的大权都抓在手里了。马步英知道自己一个人斗不过他们,所以就主动向蒋家示好,想得到南京那边的帮助。

但这个行为,却触碰了不该碰的底线。

这时候,马家人心里都盘算着要独自掌控甘肃和青海的大权,所以他们特别看重家族内部的团结。要是只是因为权力分得不公平起了争执,那还可以关起门来自己商量解决。但要是谁敢勾结外人,那就是对家族的背叛,绝对不能容忍。

所以,马步芳使劲劝马步英,但没用,俩人就闹翻了,接着就打了一仗。

马步英打了败仗后,心里非常生气,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马仲英。

马步芳趁机发兵,占领了河西走廊并清扫了敌对势力,这让他更受青海年轻军人的支持和拥护。

1931年8月5日,马麒去世,他原来的职位被拆成了三份。马麒的弟弟马麟接手了青海的行政事务,马步青则负责甘肃和青海的大部分防务工作,而年仅28岁的马步芳,则被赋予了军事大权。

那时候,青海其实是马麟和马步芳叔侄两人共同掌权的情况。

提起马麟这人吧,他其实没啥大野心,性格还挺厚道,在西北地方上挺受人尊敬的。他就守着马家在甘肃和青海的地盘,没想过要去外面多占地盘啥的,就安心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马麟这人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爱财爱权,而且年纪越大,这毛病就越明显。

从马麟后来和马步芳叔侄俩争夺权力的结果瞧,就是因为他太爱钱和权,最后才被马步芳打败,丢了官职。

马麟和马步芳在掌控西北大权期间,碰到了两次大麻烦。

一是,跟藏军在玉树发生的冲突。

玉树,一直以来都是青海的南边重要通道,这里东西多得很,还高高地坐落在西南高原上,好像能连接和影响到周围好多地方呢。

那时候,蒋介石并不想让马步芳去解救被藏军包围的玉树。因为在蒋介石眼里,马步芳不过是个小角色,他担心派马步芳去后,马步芳会趁机抬高自己,狮子大开口,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是第一个原因。

另外,蒋氏担心马步芳处理事情太过火,导致青海和西藏两地之间结下深仇大恨。

经过一番考察,蒋氏最终还是决定派马步芳带兵前去帮忙。

为啥呢?

主要还是因为内地的军队在短时间内没法在高原地带打好仗。

不过还好马步芳应对得还不错,一战就把藏军给赶跑了,他还说要跟刘文辉一起趁胜继续打过去。

但这个提议却被蒋氏给阻止了。

蒋氏觉得,当初是实在没办法才让你出兵的,现在形势好转了就别再继续了。再说,青海军打了胜仗后,马步芳越来越贪心,不停地找蒋氏要军费和装备,这让蒋氏觉得他真是个贪得无厌的人。

想对付马步芳,蒋介石也是力不从心,他得忙着处理国内外越来越棘手的事情,哪还有空管远在西南、西北边境的马步芳啊。

那马步芳又是咋回事呢?他嘴上说着支持南京,可实际上已经跟半独立没啥两样了。

1933年,一直待在青海的马步芳,头一回踏出青海的大门,到南方去逛了一圈。

这次短暂的旅行,让马步芳心里有了很大的触动。他慢慢开始接纳新思想,还把这些新思想带到了西北地区。

但蒋氏心里对他还是不踏实。

尽管马步芳此次前来是想向蒋氏表明自己的忠诚,希望青海能引起蒋氏的足够。但马步芳越是这么做,蒋氏反而对他更加防备。因为马步芳表现出的心思不是想让青海军队加入南京,而是怎么守住现有的地盘。

啥是守成呢?说白了就是马步芳为了维持他那种半独立状态找的一个好听点的说法。

对付像马步芳这样的军阀,蒋介石还是有他的手段的。

二是,四匹马不接受孙某的驾驭。

1933年6月27号,蒋介石说让孙殿英去当青海西区管屯田的那个头儿。

蒋氏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种方法是把孙殿英调走,这样他就不会和冯玉祥联手了。

另外,把孙殿英调到青海,就是想让他和马步芳在西边斗起来,让他们互相打。要是能打得都伤了元气,那蒋氏就能派自己的亲信部队过去,把烂摊子给收拾了。

蒋氏心里的小九九算得挺美,但孙殿英和马步芳也不是吃素的。

孙殿英没得选,这是蒋介石给他的一条活路,要是不听话,蒋介石马上就会对他下手,而且是毫不留情的那种。

要是去青海,那就像是被暂缓处罚了。要是能把马步芳打得大败,把青海给占了,那就等于是服刑期满,重获自由了。

如果不走,现在就得丢命;要是走了,虽然还是有可能会死,但也有可能活下来。

面对这两个决定,孙殿英挑了第二个。

对马步芳、马麟,还有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来说,要是让孙殿英进了青海,那就等于把祖宗传下来的家业白白送给人家了。

所以,马麟、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等人一块儿给南京发了电报,说他们不同意。

得到的回答是,孙殿英的大部队往西北进军,是为了“给青海带来更多的福祉保障”。

那也就只能选择动手打了。

也许会有人问,孙殿英不过是青海西区管垦荒的头儿,跟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能有啥瓜葛?为啥他俩也显得那么着急呢?

说起来,这事儿关联还真不小呢。

孙殿英那时候在五原安营扎寨,要是想去青海,宁夏就是他的必经之路。马鸿逵担心的是,孙殿英进了宁夏就不愿意走了,来个取而代之。

马鸿逵一慌张,马步芳倒乐开了花。为啥呢?

马步芳的计划是,不和孙殿英在青海交战,而是选择在宁夏开打。但这只是他的想法,要是马鸿逵不答应让青海的军队去宁夏怎么办呢?结果马鸿逵一慌张,马步芳就瞅准时机,直接把部队开到宁夏去了。

青马和宁马虽然放下了彼此的恩怨联手了,但马步芳还是觉得心里不太踏实,好像还缺点啥。

缺啥呢?就是缺少了朱绍良的支持,他可是代表着国府,管着甘青宁这三个省的军事大权呢。

一般来说,朱绍良身为国府的官员,理应听从蒋氏的话。但朱绍良认真思考后,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那时候,尽管西北地区的马家势力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持着一种防守稳住的态度。也就是说,整个局势还是在掌控之中的。

要是孙殿英到了西北,肯定会打破那里的现状,到时候西北会变成啥样,真的难以预料。

所以,朱绍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转而支持西北的马家军拒绝孙某。

朱绍良表明了态度,但蒋氏根本没放在眼里,还是催着孙殿英快点行动。

就在这时,情况又有新动静了,孙殿英又不老实了,他偷偷联系南方那些反对蒋氏的人,结果被蒋氏给发现了。

孙殿英的心思其实挺好懂的,要是能留下来,谁又乐意跑到西北那又冷又苦的地方呢?

1934年1月10号,孙殿英从五原动身,朝着宁夏的方向进发。

西北的马家军用了把敌人引进来的办法,他们在银川和平罗县建起了牢固的防线,跟孙殿英的部队打了好几场硬仗,两边都死了不少人,伤得也很重。

战斗到了紧要关头,马麟让他的儿子马步荣带着队伍赶去帮忙,这才让银川的局势稳了下来。

到了1934年2月2日,经过何应钦等人的劝说,蒋介石终于松了口,他派了北平行营的飞机去银川帮忙打仗,并且还下了命令,撤掉了孙殿英的所有职务。

孙殿英处境艰难,四面都是敌人,没办法只好宣布辞职不干了。

要是说碰到难关时,马麟和马步芳还能一起想办法应对,可难关一过,他们俩之间的权力争斗就又冒头了。

这就是常说的能一起吃苦却没法一起享福。

其实,像马麟这样的青海军里的好多老前辈心里都明白,马麟只是个临时顶替的角色。要是他能顺利把侄子的位置扶正,再帮一把,那就最完美了。可要是他赖着不走,叔侄俩迟早得闹矛盾。

再说了,马麟自从掌管青海后,不仅没啥大作为,还老抱着老一套不放,这样一来,青海军队里那些年轻的将领们自然对他不满了。

看到叔叔一直不肯让步,马步芳开始采取行动了。他先从马麟身边的那些老资格的人下手,用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往这些人身上抹黑。

这些助手们,聪明点的就自己辞职走人,笨点的呢,不光被人冤枉了一通,还丢了官职,背上了一堆骂名。

要是换个聪明的人,早就看出这是马步芳在背后搞的鬼了,但马麟被马步芳耍得团团转,却还蒙在鼓里,连一点难为情或尴尬的感觉都没有。

马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连主谋马步芳都束手无策了。他总不能对自己的亲叔叔动手吧?

看来,以前用的那些方法还是不够卑鄙,还得再狠一点才行。

所以,马步芳悄悄派人在大半夜溜进马麟的家里,把值钱的古董书画全给偷走了,而且,在马麟派人护送钱财回老家路上,他又半路拦截,把那些钱财也全抢光了。

马步芳心想,这回自己做得够直白了,叔叔总该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吧?

但马麟依旧默不作声,任凭侄子怎么欺负他,他就是不肯离职。

既然这样,那就别埋怨侄子我要用杀手锏了。

那时候,青海的财政很紧张,一年到头只能收入120万,但开销却高达220万。在青海的部门里,只有财政和军事部门能勉强发出工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拿不到薪水。

没办法,马麟只好印发了“青海省临时应急券”来让省继续运作。

就这样过了一年,已经发出了多达250万的“维持券”。

这回,马步芳打算从“维持券”上做文章。他召集了一群技术人员,公然在家里伪造“维持券”,还大胆地盖上了省的印章。

你说这个“维持券”,要是真的吧,纸张感觉不对;但要说是假的,上面盖的省府大印又确确实实是真的。

没过多长时间,青海就变得一团糟,大家都开始不使用“维持券”了。

1935年10月7日,马麟再也等不下去了,他下了命令,要求在全省都拿银洋去换“维持券”。

可是才过了几天,就没法继续兑换了。

咋回事呢?换回来的100多万张“维持券”里,居然有一半是假的。

马麟急忙叫停钞票兑换。但老百姓们不乐意了,都拿着假钱跑到各个官府,一边哭一边闹,还把这些假钱给烧了。

马麟心里明白自己不对劲,所以也不敢插手。

走投无路的马麟只好向国府伸手,盼着国府能每个月给20万元的帮助。

但国府对此却置之不理。

就这样,马麟硬是挺了好几个月。

1936年5月4日,马麟实在撑不住了,就找了个生病的理由,说要请半年的假。

到了这个时候,马麟还是不知道外面流通的那些假钞其实是自己亲侄子马步芳印的。他身边的人心里都明白,但又有哪个敢跟马麟说实话呀?

到底来说,在这个时间段,讲实话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马麟到了南京还一头雾水呢,他就跟蒋氏说,自己休养这段时间,想让马步芳暂时代理青海省府的事务,蒋氏也答应了他。

可是自从马步芳代理后,就再也没有把政权交还给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位舍不得放手的叔叔赶走,哪里还能指望马步芳会把政权还回来呢?

打那以后,甘肃和青海这两个省份就步入了马步芳的统治时期。

过了很长时间,马麟才发现,让他丢掉官职的那些假钞,竟然是自己的亲侄子马步芳印制的。这时候,马麟除了夸他一句“真是够狠,手段高明”之外,还能讲什么呢?



有什么歪门邪道的路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